看明白建盏的入门知识点,就算入门了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
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烧制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 道工序。
要烧制一个好的建盏,成品率非常低,有时烧出一窑全是瑕疵品都有可能,可谓是千里挑一,更完美的要万里挑一。
做好一个精美而漂亮的建盏不仅要把握好上面的每一个环节,对温度的把控也极其重要。所以善待你手上的盏,因为这些是烧盏大师的心血。
金盏 范泽锋
建盏器型的共同点是碗口比较大,圈足小,形状似漏斗。而根据口沿、盏身、和底部圈足的变化,将建盏主要分为束口、撇口、敞口、敛口。
束口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处有道注水线,故此得名。是专为斗茶而生的经典器型。分为深腹和浅腹。深腹造型峻拔,浅腹则更显敦厚。
敞口盏也称“斗笠”,口沿外敞,腹壁斜直或微弧,有深腹、浅腹两种。器型变化不大,常见中、小型口径,偶有大型。
撇口盏因口沿明显向外撇,故此得名。撇口盏主要用于分茶。分茶最早盛自唐代宫廷,及至宋代,茶风鼎盛,茶肆林立,茶担遍行,从此分茶就带有强烈的商业性。分茶时大碗和小盏配套使用,大碗一般口径都在15cm以上,小盏口径在11cm左右。
敛口盏指盏口沿向内收敛,故此得名。常见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较高,样式也很多,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建盏在高温下形成不同的铁系结晶斑纹,这些斑纹整体可归类为乌金釉、兔毫、油滴、曜变、杂色釉,每一种釉色都有各自的特点。
乌金釉即纯黑釉,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盏色贵青黑,建窑乌金釉的特点是黑中泛青,釉内散布状若芝麻大小的金色或银色结晶斑点,故名乌金。
它摆脱了前代黑釉的呆板干涩,釉水肥润、面多光泽,表现出一种端庄素雅的美感,这深合了宋人的审美意趣。其釉面表层或隐约开片,或是口沿一圈短毫,不一而足。
兔毫釉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存世量也最多,颜色变化丰富,有金、银、异毫等几种。因花纹形状犹如兔子身上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故得此名。日本则称为禾目天目,禾目即是水稻的叶片,如论意象,兔毫之名更富动感与变化。
鹧鸪盏,因类似鹧鸪鸟胸前羽毛上椭圆形的斑点状花纹,故名鹧鸪斑,日本称之为油滴。宋代提到鹧鸪斑的文献资料很多,如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和兔毫仅取形似的情况是一样的,根据颜色可分为金、银两种。鹧鸪斑的斑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的毫中带滴,有的零星几点。
“曜变”一词也是源于日本,“曜”指日光,曜变即是随着光的变化而发生色彩的变化。它是建窑最不可思议的品种,目前存世仅有3件完整器,均为日本国宝,还有半件残品,于2007年在杭州出土。此盏内壁油滴三五成群,每一个油滴都有光圈环绕,盏内蓝色与盏底黑色相衔接的位置,在自然光下,呈现出曜彩的金黄色,实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