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与书画名家的不解之缘
紫砂壶自问世以来,渐与书画名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吸收多种艺术的长处,是紫砂艺术包罗万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诗书画印则首当其冲,文人是中间枢纽。传说苏东坡当年在蜀山讲学期间,曾亲自设计了"提梁壶"。并刻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这是宜兴紫砂壶与文人书法之间结缘的一段很有名的记载。 正是由于书画名家的参与,紫砂壶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紫砂壶才能跻身艺术品的行列,为汹涌澎湃的中华文明增添新的活力。
通过定制的方式间接影响紫砂壶的创作,是明清时期的影响方式之一。如董其昌、潘允端、黄彭年、端方等,还有一些则把当时紫砂名匠请到家中当幕宾依式制壶。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壶艺收藏家陈继儒对茗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曾聘请制壶好手蒋时英至家中制壶,然后陈继儒为之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后时制壶名家时大彬游娄东,与陈继儒讨论品茶试茶之奥妙,茗壶才由大而改小,成为史上一件趣闻乐事。
清康熙年间许多文人请陈鸣远,清同治年间吴大瀓请黄玉麟等。他们在定制宜兴紫砂陶的过程中,不免提出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及对造型、装饰的意见。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曾经被吴大澂请到家中制壶。吴大澂是当时的书法家、金石收藏家,黄玉麟在吴家看到很多古代的铜器和陶器,他把这些古器物的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他的壶艺更加精进,吴大澂与黄玉麟经常合作紫砂壶,集紫砂篆刻于一体,金石韵味浓厚,名气大增。
和合莲子 李昌鸿
自陈曼生倡导的文人壶开始,很多书画家对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都有很高的热情。书画名家以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间接或直接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之中,或为紫砂壶撰制壶铭,从而将紫砂壶这一普通的饮茶器具,提升到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艺术品位,既能够把握赏玩,又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书画名家与紫砂文化的联姻,成为一种传统,自明清到现代,绵绵不绝,名家名壶交相辉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艺苑佳话。 在如今的市场上,有工艺大师和名人书画加持的紫砂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由书画家参与设计创作的紫砂壶,其市场总价值已超数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