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捂灰工艺前世今生
时间:2018-09-04 来源:紫砂工艺
捂灰工艺在历史上曾是解决紫砂烧制中出现问题的补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烧制是窑温偏低,壶没有烧好,这类壶在往往在后期养的过程中会出现“吐黑”现象,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产生,才有了捂灰的工艺。近两年来此工艺制作的壶泡养效果黑中泛蓝甚是喜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捂灰的工艺。
马永强《龙带(捂灰)》
在过去龙窑烧壶的过程中,人们将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紫砂壶放入匣钵内,在埋入柴火未完全燃烧尽的残留物和柴灰的堆积,在低温缺氧的状态下二次烧制。
捂灰的作用就是将紫砂壶的紫红色变成黛色,这是由于其中的铁原色在不用状态下呈色不同。在正常条件(有氧环境)下烧制,紫砂原料中的氧化铁的结晶形成的是赤铁矿,赤铁矿在还原的环境(缺氧情况)低温(1100-1150℃)中再次烧制,赤铁矿就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因此焐灰壶表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捂灰烧制的壶后期如再次放到氧化反应的环境中复烧,也是可以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蒋泉芳《絮云(捂灰)》
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的几率极低;泥料差的,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捂不出效果来,只有泥料好的,才更好看;底槽青泥料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段泥类的壶泥质结构松散,不可以捂灰。如清末名家程寿珍就有许多捂灰烧成的作品。
徐飞《石竹》
最后,捂灰壶光彩丰硕,质感平滑,颗粒感强,材料纯正的捂灰壶,经泡养后效果特别,具有像“墨玉”一般的色泽,因此这一类壶已然成为紫砂壶界难得一见的星星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