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颗粒感能用来判断泥料真假吗?
紫砂,贵在有“砂”。“泥是肉,砂是骨”。“骨”者,“砂”也,通常指的是紫砂泥中的石英颗粒,石英密度大,熔点高,能提高紫砂的烧结温度。砂能使烧成后的壶表,远比一般黏土制品透气性好;砂也使烧成后的壶体,一经泡养“火气”尽消,不夺香而无熟汤气。同时由于“砂”的原因,紫砂壶摸上去手感很好。
有的壶友在讨论如何判断紫砂壶的真假时,觉得紫砂有其独特的颗粒感,如果壶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壶,如果是光滑细腻的就是假的。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下。
紫砂的砂
紫砂是一种矿料,本身含有石英等介质颗粒,不同于瓷器,砂是其烧成后的体现,也是紫砂的特点。
紫砂壶表面摸起来粗糙、细腻,其实是取决于其泥料的目数。
所谓泥料的目数,其实就是泥料的粗细,目数越高,泥越细,目数越低,泥越粗。所以,目数越高的壶颗粒感越不明显,给人细腻秀气的感觉;目越越低的壶颗粒感越强烈,有种粗犷豪放的气质。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壶身的凹凸感、颗粒感就比较明显,透气性也较好。
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壶身表面就会比较光滑,如120目这种泥料,就少了那种颗粒感。
另外朱泥的泥质也是比较细腻的。
同时,壶身摸起来的颗粒感完全是个人的手部触感,什么是粗什么是细可以说是比较主观的,壶身颗粒感只能作参考却不能作依据。
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颗粒效果不等同于颗粒感。
颗粒感,指的是成品紫砂作品的表面(这里主要指外表)有明显的颗粒凸出现象。
颗粒效果,指的是看起来有凸出的颗粒。
颗粒感是视觉和触觉都可感知的颗粒效果,颗粒效果是视觉有颗粒、但触摸起来没有颗粒,实则是不同颜色颗粒导致的视觉错觉。
颗粒原理
紫砂泥是矿料磨粉加水制成的,紫砂坯是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是坯干燥后进窑烧结制成的。磨粉时,矿料中较软的物质多以小颗粒存在,较硬的物质多以大颗粒存在。紫砂壶经过去除水分的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后,由于不同硬度的物质干燥收缩不同,收缩小的颗粒就突兀出来,收缩大的颗粒就相形凹了下去。
泥料中含有不同收缩率的成分,是成品存在颗粒感的前提。泥料加工的颗粒大小,决定颗粒感的程度。矿料的物理成分单一,成品就不会有明显的颗粒感。
泥料中的颗粒收缩率差别大,成品的颗粒感就明显;泥料中的颗粒含铁量差异大,成品的颗粒效果就丰富。导致成品存在颗粒感的先天条件是矿料成分丰富,但成品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可以人为调节,主要是拼泥、磨粉的目数和是否调砂,而人为调节对颗粒感、颗粒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矿的成分单一,即使矿料砂性再重,成品也缺乏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反之,即使泥性再重,如果铁含量区域不同,成品的颗粒效果也会丰富。
可见紫砂壶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并不能作为评判紫砂真假好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