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紫砂大师不可不识
时大彬
时大彬,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时大彬 圈钮壶
在成形技法方面,时大彬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
▲时大彬 僧帽 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时大彬制紫砂醴泉壶
▲ 时大彬款如意纹盖三足壶
▲ 时大彬款梨形壶
▲时大彬瓜棱壶 旧金山亚洲博物馆
▲时大彬 虚扁壶 上海博物馆藏品
▲时大彬 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
▲时大彬 龙凤印包壶
陈鸣远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清康熙 陈鸣远制南瓜壶,在2016年春拍中以3220万元成交。(中国嘉德)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
陈鸣远制像生壶
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鹚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清康熙 陈鸣远制南瓜壶
*谭敬旧藏*罗桂祥递藏*成小澄递藏*上海和正斋珍藏
高 H 9.8 cm 宽 W 17.8 cm
成交价:RMB 32,200,000
南京博物院藏《东陵瓜壶》
▲高10.5cm,口径3.3cm,底径5cm
题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鸣远”
虚斋庞元济旧藏《一啜瓜壶》
▲高12.7cm 宽16.3cm
题铭:“如何此一啜,有味出吾囿。鸣远”
台湾翦淞阁藏《万年瓜壶》(残器)
▲虽然壶盖已经缺失,但仍以独特的残缺美在紫砂收藏界有着重要地位。
陈鸣远制 束竹壶
成交价RMB 4,945,000元
陈鸣远制 乌泥束腰壶
成交价RMB 9,890,000 元
陈鸣远制 束柴三友
成交价RMB1,097,600元
陈鸣远制 三足圆弧
成交价RMB 2,464,000元
陈曼生
陈鸿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被后世称为文人壶的开创者。他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二人制壶,自己则在壶身上铭题壶铭,极富文人气韵。
清中期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壶,在西泠印社2017春拍中以1449万元成交。
陈鸿寿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
▲曼生石瓢
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曼生十八式
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后世流传的曼生十八式之名只是泛指,曼生壶并非只有十八式。
清 曼生铭提梁紫砂壶(上海博物馆藏)
杨彭年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成交价368万元。(中国嘉德)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浙江省桐乡人。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称“彭年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及杨彭年刻紫泥觚棱壶,为吴昌硕旧藏,于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中,以356.5万元成交。(西泠印社)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 阿曼陀室款紫泥乳鼎壶,2016年12月于西泠印社以603.75万元成交。(西泠印社)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作铭紫泥扁石壶,曾于2014年西泠印社拍卖中以534.75万元成交。(西泠印社)
杨凤年
杨凤年,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制壶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
▲杨凤年制紫砂竹节茶叶罐 (一对)
▲ 杨凤年款紫砂梅段壶
▲杨凤年制加彩松树葡萄纹壁瓶、松树葡萄纹笔筒
瞿子冶
瞿子冶,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名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上海明经,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他工诗文,擅书画,精鉴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还酷爱紫砂壶,像陈曼生一样,定制砂壶。他请邓奎到宜兴监造,而他则亲自操刀镌刻。
△汉钟 瞿子冶铭
与曼生不同的是,他不仅在壶上刻铭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锓于壶上,俯仰疏密、一如其画;并大胆尝试,在壶盖上装饰,竹枝从壶身延展到壶盖,遮天蔽日,别具匠心。他以自己的才气、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曼生之后第一人”,他自号“壶公”,确实名副其实。
中石瓢杨彭年制瞿子冶铭
瞿子冶的砂壶以石瓢最有特色,并被称为“子冶石瓢”。与“曼生石瓢”的温雅笃厚,讷朴内敛相比,子冶石瓢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中石瓢 杨彭年制 瞿子冶铭
邵大亨
邵大亨,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
▲邵大亨 德钟
2010年嘉德秋拍以481.60万成交
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
▲《荆溪紫砂器》著录邵大亨德钟壶
德钟壶式是邵大亨的代表作,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乃经典壶式之一。
▲顾景舟收藏的大亨德钟壶
壶盖已经破裂,由搭钉扣合
▲顾景舟配盖的大亨高德钟壶
▲清中期 二泉刻蒋裕泰制德钟壶
▲清 味泉制全寅绘描金山水德钟壶
▲德钟壶
▲德钟壶
何心舟
何心舟,号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何氏与海上画家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曾与陶友梅调鼎、王东石于浙江宁波建玉成窑,造紫砂壶。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极具文人味。
近代 何心舟 博浪紫砂壶
清道光 何心舟制、胡公寿刻 秦权壶、水洗套组
清晚期 玉成窑何心舟制紫砂三足壶
何心舟参汤壶
清晚期 梅调鼎铭 何心舟制 南瓜壶
清道光 何心舟、王东石合作乳鼎宝盘壶
清末 王东石制、何心舟刻 兰草诗文壶玉成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