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少、价太高、入行晚,藏壶还能怎么玩?
关于收藏,有几种比较普遍又看似很有道理的观点:一是认为非要有充裕的资金才能玩收藏;二是认为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收藏艺术品只有贵的才是对的;三是认为艺术品被玩了那么多年,现在介入已太晚。果真如此吗?
首先,收藏是一种爱好与习惯,资金多有多的玩法,少有少的选择,没资金并不等于不能玩收藏。曾经有一个故事叫“别针换别墅”,说的是从价值低微的别针开始,在不同的时机,和不同需求的人交换不同的物品,一路交换下来,最终竟可以换成价值巨大的别墅。
这里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个人刚出来工作时每月工资只有三百块多,生活都成问题,但因为自幼对艺术酷爱,加上机缘巧合,每天下午总有两三个小时可以就近去逛逛古玩街,从买个碟子20元或买个花瓶几十块开始交起收藏的学费来,不知不觉间就认识了一些玩收藏和做贩卖的朋友,也在购买与交流中积累了见识与经验。后来又因各种因缘与一些艺术家成了忘年交,有时写的文章被认可了也可收到艺术家们赠送的一两个巴掌大的书画作品作为奖励。就这样,一路积累一路变现或置换,竟在收藏界玩出了点名堂。
可见,并不是非要有很大资金才能玩收藏的,关键是要有心、有行动、有坚持,当然也要能把握住机会。著名的画家、收藏家唐云在古玩市场看到一把壶,卖家要20元,可他当时身上就10元,于是和身边的朋友借了10元买下,而这正是铭有“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的曼生石瓢壶。
其次,当下艺术品市场赝品让人防不胜防,仿佛只有贵的才是对的。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但世事无绝对。其实,收藏品的价格除了自身性质定位外,还与渠道、圈子和时机有关。比如,某人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珠宝玉石或其他品类等行业大咖,那么购买时不仅会有优惠,还减少了许多批发零售等加价的环节,这是渠道的便利;有时藏友因审美层次提高而愿意转让一些东西出来,因为藏友在提早收藏的时间里占了时间的便利,转让时往往也愿意实惠些,这是圈子的便利;还有一些收藏品类因价值未被挖掘与发现,你提早接触、喜欢并收藏了,付出的代价并不高,但突然间这类藏品的价值被社会或市场认可了而大受追捧,价格飙升,那么你又占了时机的便利。
当然,如果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藏品而心情大悦,那么贵与不贵已无所谓了。毕竟好的收藏品总是稀缺的,有时错过了一件心仪的藏品就再也遇不到了,徒增了许多伤感。
再者,总有人说喜欢艺术品收藏,但总感觉现在介入已太晚。
纵观历史,除了战乱时期,玩艺术品收藏总体来说真的没有太晚的例子。
事实上,任何时候介入都会觉得好东西太少,好东西太贵,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少的还会更少,贵的还会更贵,特别是社会在发展,稀缺的资源只会越来越稀缺,艺术品所涉及的元素越来越难得,其价值只会越来越越大。
也许会因人为的因素而一时价格有所起伏,但长远来说好东西只会越来越有价值,任何时候介入收藏都不会太迟,“太晚”只是相对于先知先觉者来说你付出的代价比其大而已,但殊不知你晚了还有更晚的呢,关键是你是否真的热爱。
收藏艺术品也是一种缘分,一种修为,尤其是紫砂壶,在收藏中可增长见闻、增加阅历、熏陶文化、积累财富、感悟人生……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