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圣手陆松云《潘壶》
有一款传统壶型,曾作为女儿出嫁时的嫁妆,以期能在夫家相夫教子,尽享荣华富贵;它就是潘壶。潘壶是清中期后极富代表性的一类紫砂壶,由当时福建富商潘仕成所创。他向宜兴订制紫砂精品,形制固定,以阳文篆字鉴印“潘”字作为标记。因潘氏声名远播,世人遂将这种形制称为“潘壶”。当地人以潘氏为荣,逐渐形成在女儿出嫁时以潘壶陪嫁的风俗。
潘壶形制融合了掇球与仿古的特点,器型并不复杂,亦无太多装饰,却具简洁、大气之风。其明快之韵,历来为书斋雅供;“一手壶”妙用使文人雅士名流一边品茗、把玩,一边书写文章、吟诗作画,成为一时风尚。
潘壶可根据形制分为矮潘、中潘、高潘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为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者,为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为高潘。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陆松云老师竹编《潘壶》,是为中潘。
壶身上敛下丰
肚腹饱满
端的是沉稳庄重
一派宽厚雍容之态
缕缕细刻
壶身似竹丝编就
穿插往来、纵横交错
经纬之间丝丝分明
极具东方艺术气息
壶口饰回纹
寓意福瑞连绵不断
压盖顶珠钮
精雕细刻显玲珑
流把皆为竹段
枝节弯曲弧度自然
幼芽逼真
饰得潘壶庄雅大方
壶型明快大气
竹编细致精巧
返璞归真、简素空灵
造化之陶物
莫不有终期
竹编工艺
竹编紫砂壶,源自四川工艺“竹丝扣瓷”,是利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料段泥、紫泥制作成型,把竹编形体“移植”到紫砂壶上来,工艺十分繁琐。形体外形经手工雕刻成“竹丝”,通过多道工序,使形体上的篾信纵横穿梭,凹凸有致,效果十分逼真。
要做到“竹丝”纹理清晰,形状伸展自如;“竹丝”间的穿插、间隔一致且恰当,疏密有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竹编的特点,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在身心极佳的状态下施为,一毫米都不能松懈;否则稍有闪失,“竹丝”错断,就会前功尽弃。因为如果补泥重新雕刻,处理不当会留下痕迹,非一般陶手可以驾驭。只有一气呵成,才会宛若天成,也才能在这砂丝竹韵中,展现出别样的美感。
这款《潘壶》在精心雕饰的竹编壶表之下,是传统器型行云流水的线条,难掩的气质,无言的韵味;这有赖于陆松云老师对传统紫砂创作的敬畏和传承。
陆松云老师深谙光器基底制作的重要性,从不肯懈怠每一次创作,哪怕已然得心应手。每一把壶的成型,都要在纸上反复设计图样,初稿、二稿、三稿……每把壶都要精心设计创作。他始终觉得,欣赏一把壶,先看其神韵。凡壶皆有形,未必皆有神韵。做壶者仿其形易,得其神韵难。匠心所至,其韵可得。
原矿黑泥
原矿黑泥是早期最常见通用的泥料之一,产于宜兴黄龙山,矿料多为灰黑色,烧成后呈古墨色。矿脉中铁质成分较高,质地较为疏松,加工成型不易;收缩比约为14%,高于朱泥与紫泥。黑泥产量较少,从矿脉来看,有的只是在天青泥下方的一片区域。古时多用原矿黑泥制作小件杯盏或装饰用,制壶少而价高。
真正的原矿黑泥,其色如墨,黑而不呆板,犹如黑夜浩瀚天际,点点金砂则似繁星璀璨,神秘寂静,犹为引人神往。用它品茗,初易现砂气,泡茶数日则如墨黑,盈香和顺,颇具谦和中庸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