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涵有实力,僧帽壶了解一下!
紫砂文化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互相交融而传承至今。很多紫砂器具都从各个方面展现佛教元素和理念,僧帽壶便是其中之一。僧帽壶,顾名思义,它的外型像僧人戴的帽子,可说是与佛门渊源非常深了。
僧帽壶最早出现在元代,开始以瓷器为载体,明代以后才渐渐在被匠人们做成紫砂器。从型制上来说,僧帽壶有李茂林款、时大彬款及高僧帽壶。李茂林款僧帽壶与僧侣们冬天佩戴的帽子最为相象,时大彬款僧帽壶则壶身六瓣,莲瓣装饰到壶冠,壶嘴为独特的鸭嘴流,耳型把上有形似飞把的扳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僧帽壶正是在历史传承中不断打上时代的烙印。
僧帽壶开始只是作为僧侣们的饮茶器具,渐渐才推广至民间使用。作为紫砂传统经典壶型之一,它承载着藏传佛教文化、瓷器发展文化等多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紫砂艺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僧帽 毛建韦
从壶型上来说,僧帽壶取自佛教元素;就像每个僧人对禅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不同的紫砂艺人在制作时都会加入自身的领悟,从而使僧帽壶的型制、细节都会有细微变化,但是那份独特的历史内涵、文化气韵和禅意悠远,却是亘古不变的。
从工艺上来说,僧帽壶结构复杂、线面转折丰富,在传统紫砂制作中镶接难度最大,也是方器中最复杂、最精致的壶型。它身分六瓣,等边、等面、折腰的六方结构,有二十多片泥片相衔相接,由上至下分成帽沿、壶颈、壶身三个层次,手工制作时要求角度连接、块面分割精准、分毫不差。有一点不均匀或偏差都会导致烧制失败,真正是紫砂壶中的实力派。
除手工技艺外,僧帽壶的块面在镶接时极容易令人感觉呆板、无生气,面与角的处理绵软无力,最后成壶殊无精神。这就要求紫砂艺人在拥有高超工艺的同时,还要对造型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顾景舟制的矮僧帽壶,在2012年北京保利紫砂拍卖专场以782万成交。这款矮僧帽壶即是仿时大彬款式样,将顾老精湛的方器制作功力和工艺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汪寅仙将其评价为“顾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