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方器女强人王月玲
“壶即是我,我即是壶。”
这是王月玲老师对自己与壶的自述,在她心中,壶与人早已融为一体。
王月玲 国家助理工艺美术师
景舟杯大赛初级组铜奖获得者
高工、省名人袁国强弟子
青年实力派方器女强人
王月玲1981年出生于陶艺世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儿时就迷上了紫砂造型。学校毕业后,先随母亲学习制壶技术,后拜师高工袁国强学艺,加之自己的兴趣、志向、勤奋跟钻研,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学艺道路上,又时常受到袁国强恩师、研究员级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道洪的艺术指导,技术不断增进,作品常斩获大奖。
部分荣誉
2012年创作的《方三壶》被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年在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集思壶》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14年创作的《四方笔筒》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5年创作的《斧方提梁》获百年景舟杯手工大赛初级组铜奖
王月玲擅制方器,作品主要风格为线条流畅、点线面挺阔,气韵清灵,意向飘逸,造型纯朴、古朴清秀,深得藏家好评。她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工作后在南京经贸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学习深造,工艺和理论都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受宜兴陶协的委派,先后在广州,杭州,上海,青岛,等地作现场操作表演,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获得好评。
众所周知,方器制作的难度大于圆器,会做方器的陶手必会做圆器,但会做圆器的陶手不一定能做方器,俗称“一方抵四圆”。方器有多个平面、棱、角,成品要求线条挺括流畅,不拖泥带水;立面平整匀称,厚薄均一;流、把配合协调,比例得当,整体端庄大方,各部过渡自然;口盖周正吻合,角度随意变换;重心沉稳安详,无轻浮之感。
全手工成型的方器,在制作上难点多多:
角的处理关系到壶的刚劲、挺拔、规整有力,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首要因素。锐角表现干脆利落,钝角表现沉厚、稳健,淳厚的钝角难度更胜于锋利的锐角,其张力与弹性,是壶韵的根本,非经验老到者无法做出特有的韵味。
方器口盖变形较圆器大得多。制作方器在应用工具时,每一面都有开端有收尾,完成一面再换一面,这样就比较难维持用力的均匀。做壶盖、盖片、虚片、子口相互之间软硬搭配要控制好,但这个软硬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手感和经验。
在手工制作方器时,要逐渐将各个面粘贴、镶接,在泥片镶接合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空隙,镶接堆砌的痕迹要处理得完全不留痕迹,也是对壶艺师技术的考验。
手工方器泥片拼接时,壶身的泥片一定要厚薄均匀,如若不然,即使用明针都很难弥补。在制作泥片时,就要把握好厚薄程度,否则容易造成壶身凹凸不均。
其他壶身细节如壶身是否对称、块面是否挺括、角度是否准确……这些专属于紫砂方器的制作难点对全手工制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壶艺师宁做十把圆壶也不愿做一把方壶。
王月玲的恩师袁国强,作品正是以难度较高的全手工方器、菱花为主,制作工艺精湛。王月玲师承衣钵,专在紫砂方器上下工夫。在王月玲看来,壶有形,它应得体大度,飘逸灵动;壶賦神,它以德载物,品行高尚;有神形兼具,方为艺术珍品。她以此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把心沉下来,端做泥凳旁,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踏实制壶。在她手中,无论是四方、六方还是八方,以成型难著称的方器有了鲜活的生命与灵性。
小八方
这款八方壶挺拔、沉稳、大气,线条刚直而有力,层次感分明;块面明朗挺括,过渡自然,细节处理到位。壶身较矮,置于案上,刚健、硬朗,霸气凸显,器宇轩昂。
传炉
传炉是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典范。自侧而视,壶身浑圆;俯而视之,形为四方,似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方圆融进小小一把壶中。它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棱角浑朴有致,曲线强劲有力,气度浑厚端庄,隐隐有古风之韵。
笑樱六方
将传统笑樱壶身分六方,线条清晰挺括,弧线与棱角的结合堪称刚柔并济,刚毅而不失柔美。棱线丝丝入扣,吻合严密,衔接自然流畅。既有笑樱壶的飘逸姿态又有方器的端稳大方,气势如虹。
龙行天下
作品为四方器,但方圆相融,刚柔并济。造型古朴端稳,曲面线条优雅俊秀,方与圆完美结合。壶盖上塑一小龙为钮,小龙的威武隽秀与壶身的端庄大气相得益彰,更添雄霸天下的气势。
六方宫灯
虽为六方,壶身、壶盖棱线清晰明朗却无锋利感,较一般方器为柔和,宛如深宫中的一位小宫女,温婉可人。六角六面,如菱花般清丽;流、把、钮方圆有度,刚柔相济。整器清雅秀丽,将方器柔婉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月玲身为青年实力派中的潜力股,工艺精湛,作品做工到位,价格目前还不高。有恩师袁国强、大师何道洪的指点和她自身对壶艺精益求精、坚守初心的不懈努力,王月玲的作品未来还会有很大的空间,升值潜力无限。在紫砂这条道路上,相信王月玲会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