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紫砂壶的知名收藏家和古董商
进入20世纪后,大批藏界、政界、商界、文艺界名流醉心于紫砂收藏。
庞元济(1864~1947年) 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南浔镇人。庞氏家族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庞氏又精鉴赏,收藏之富,为全国私家之冠。曾出版《虚斋名陶录》著录宜兴紫砂器,每件紫砂器均有整器及款印的拓本图片,并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如他给一把惠孟巨款朱泥圆壶的按语为:“余见其作品极多,皆朴雅可玩,则孟臣亦乾隆时一作家也。”可见他对紫砂有深入的研究。建国后,庞家后人将其所藏书画文物捐赠或出让给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
龚心钊(1870~1949年) 宁怀希,号仲勉、瞻麓,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平生笃好文物,所藏紫砂亦极丰富,每件藏品均配有精美的包装盒,内附标签,书说明文字。1964年,其后辈将500余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市文管会。
2006年6月3日,嘉德以30.8万元人民币拍出一件紫砂“代代封侯壶”,壶有匣,匣内钤“瞻麓斋”朱文印,此壶即为龚心钊旧藏。壶高10.5厘米,整体作树桩形,流、柄为枝干形。枝叶、瘿节刻划细致。盖钮为一猴趺坐伸左手入袋探物的形象,壶柄与壁相接处,另塑一猴探头拟取上方之蜂巢。壶底行书刻款“丁未杏月,鸣远仿古。”柄下钤“鸣远”方印。峰、猴、袋,壶名取其吉祥谐音即“代代封侯”。此壶落款虽为“陈鸣远”,但制作的风格、面貌则近于裴石民。裴石民是近代著名紫砂艺人,曾为包括龚心钊在内的多位古玩商仿制紫砂名器,尤擅长模仿陈鸣远的花货作品。
杜月笙(1888~1951年) 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酷爱紫砂壶收藏。香港著名茶具收藏家罗桂祥曾于197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购得一批紫砂古壶,悉为杜氏旧藏。罗氏后来将其所购赠与香港艺术馆。
李初梨(1900~1994年) 重庆江津人,15岁赴日本留学,1928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任新华社社长。从1983年开始,李初梨前后四次向重庆市博物馆捐献了600余件文物,其中紫砂器共28件,落款多为明清名家,包括供春款1件、时大彬款5件、徐友泉款3件、陈仲美款4件、陈鸣远款3件,及陈信卿、徐次京、陈曼生、瞿子冶、愙斋等款。李初梨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着挚爱并有深入研究,这些紫砂器大多是他在l930年前后在上海苦心搜集的,其中陈鸣远款“委足方胜壶”和“包袱壶”都曾是龚心钊旧藏。这些珍贵的紫砂器对了解民国时期上海仿制古壶有极大帮助。
陈克立1909年生,龚心钊侄女婿,受龚氏影响迷恋紫砂。20世纪40年代在荣宝斋购得数十件紫砂精品,龚心钊见后大为惊异,认为陈克立数月间所得可与自己五六十年之收藏相媲美。据卖家所言,这些紫砂器来源于海盐张氏,因张氏后人分析家产,便将家中所藏珍贵紫砂古壶出让。张氏为海盐望族,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即其后人。《阳羡名陶录》说,张家曾礼聘陈鸣远至家中制壶。陈克立所购之壶,真如卖家所言源于张家旧藏,亦或仅是商人的炒作,尚存疑问。
另外,汤临泽、郎玉书等人既收藏也仿制古器,新加坡人陈之初、上海著名魔术师莫悟奇则是紫砂收藏大家。
几平所有的紫砂公司既经营一般的商品壶,也私下制作买卖利润更高的仿古壶,尽管这被当时的紫砂行业公会明令禁止。客户的需求和爱好通过它们传达给紫砂艺人,艺人的作品也通过它们推销给客户。20世纪初活跃的紫砂名家大多受雇于紫砂商,其产品靠紫砂公司而到达收藏者手中,其名声也因这些公司而彰显。
紫砂公司的普通商品壶往往有两处落款:壶底钤公司名称或商标印,也有钤公司主人印章的,盖内或把下则钤制壶人印章。而仿古作品一般只署被仿者款,没有制壶艺人的名章。
当时比较有规模的公司
铁画轩陶器公司
为江苏人戴国宝于19世纪末创立,最初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以刻瓷为业。后经紫砂艺人蒋祥元(蒋蓉的祖父)相劝经营紫砂器。以铁画技艺镌刻紫砂,用刀遒劲,章法森严,壶胎则由蒋祥元负责从宜兴提供。1923年,戴国宝与蒋祥元、朱培金等人合股在宜兴创办“铁画轩陶器厂”。戴国宝除生产国内市场需要的各式紫砂茶壶外,还注意开拓国外市场。不单有出口南洋欧美的彩釉彩绘紫砂产品,还专门制作适合日本人习惯的八件茶具及形式多样的花盆,生意非常红火。1942年戴国宝之子戴相明继承家业,他极欣赏顾景舟的才艺。1948年,戴相明介绍顾景舟认识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著名书画篆刻家。顾景舟兴奋之余,精心制作石瓢壶五把,由戴相明邀请吴湖帆、江寒汀绘画题诗(图4)。壶艺书画双绝,在紫砂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铁画轩在抗战后又现中兴之势,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
豫丰紫砂陶器店
“豫丰”为清末至民国紫砂陶器店号,由吴启南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创立。早期所用印款为“鼎裕”,民国始用店号印款“豫丰”,印款为葫芦图案,中间有“豫丰”二字。豫丰紫砂陶器店经营品种丰富,有名家紫砂壶,也有百姓日用的大型粗壶,还有缸盆等器。豫丰曾有一次向施金廷(施小马祖父)定制100把寿星壶,当时预付定金l00大洋。豫丰公司于抗战期间败落。
陈鼎和陶器厂
由陈元明兄弟于民国5年(1916年)开办,在宜兴开设店铺,在上海设办事处。其业务多为商家定制产品,品种有紫砂壶、杯子、笔筒、花瓶等,盖有“陈鼎和”方印、圆印,有些茶具底部还印有英文。其作坊设在宜兴川埠上袁村,公司为当地壶工提供壶样,成胎后再盖上陈鼎和公司的印章。该公司于抗战期间败落。
利永陶业公司
为宜兴名士周文伯(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和邵惠如于民国4年(1915年)合资创办,聘请范大生、程寿珍、裴石民等为技师。当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该公司送展的程寿珍掇球壶获头等奖。1921年周氏退出,邵氏之子邵咏裳任经理,改名为利永公司,并在上海豫园设立“利永陶器店”,专营紫砂器。又于当年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由俞国良、范大生、程寿珍等名师带徒授艺。还自建紫砂龙窑,生产量大且质量优异。其时利永公司名工毕至,无出其右者。
吴德盛陶器公司
为吴汉文于民国5年(1916年)所创,店址在宜兴县城。公司自己制作紫砂壶,也收购壶坯,在壶上镌刻书画装饰,烧成后出售。壶身上精美的书画装饰是吴德盛的优势,吴汉文自己能刻陶,署款“歧陶”“企陶”“潜陶”,还雇用其他的刻字先生,如“漱石”“岩石”“石溪”“缶硕”“淦庭”“北岩”“耀庭”等。壶上用“吴德盛制”印章。至2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著名的“金鼎商标”印章。圆形印款中央是一个由“吴德盛”三字组合成的鼎形图案,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吴德盛在当时声望极高,为其供坯的都是当时宜兴的制壶名师,如裴石民、范锦甫、蒋燕亭、俞国良、冯桂林等。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公司倒闭,但“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赵松亭之“贡局”
赵松亭(1853~1934年),署款支泉、东溪等。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实业家。早年曾为吴大澂仿制古壶,集制坯、书画、镌刻诸艺于一身。19世纪末开始规模经营紫砂业务,以出口南洋的外销壶为主要品种,同时,他和儿子也一直在进行仿古壶的制作。民国14年(1925年),赵松亭自筹资金,重建龙窑,定名为“复兴窑”,烧制“贡壶”款系列小壶,巧妙利用人们的仿古心理,在壶上或刻、或钤印“贡局”“顺治贡局”“雍正贡局”“乾隆贡局”等款。不但供应茶坊,还将产品卖入租界,当时沪上租界全部订制赵松亭的“贡局”系列壶,甚至还销往英国、法国。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紫砂公司,如安徽人汪锡纯创办的“汪裕泰”、宜兴人潘宝仁创办的“阳羡紫砂陶业公司”、徐祖安徐祖纯兄弟在宜兴开设的“福康紫砂店”、毛顺生创办的“毛顺兴陶器厂”等,都是清末民初紫砂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