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艺——记毛国强先生
毛国强,男,艺名一粟,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终身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45年6月生于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接受艺术熏陶。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先生。1987年进河南书法研究院函授,指导老师陈天然先生。
从艺50多年,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洗炼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陶刻作品雄浑、恢宏淋漓外露,线条运刀处理磅礴和灵动之气相结合。曾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西湖博览会金奖、太湖博览会金奖。作品被美国洛杉矶艺术馆、亚泰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天津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和展示。先后和书画艺术大师陆俨少、程十发、唐云、韩美林、范曾先生交流紫砂作品,受到他们的赞誉。并参加中国首届全国刻字展、中国美协第16届国际美术特展,全国手指画提名展。并先后在广州艺术博物馆、潮州仰山堂、美国洛杉矶艺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
祝福壶 毛国强
在技法上,他奏刀走笔,明快质朴,抑扬顿挫,流畅而具有神韵,早已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尤为可贵的是,他积极创新陶刻技艺,创造了堆、雕、刻、刮、琢等技法,同时在泥色和工具上也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改良,开辟了紫砂陶刻艺术的一方新天地。
艺术大师讲求技法,但从来就不局限于技法。毛国强在紫砂陶刻艺术上的成就和地位,也远超出了技法这一层次。
正如陆俨少画论所言:“画画的十分功夫,应该是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说的是画画不光是作画,还有画外的功夫,读书写字占去七分。紫砂陶刻也是如此,毛先生具备了学者涵心,刻法自然高明。
如果你看过毛国强先生的紫砂器,你会惊叹,小小的一把壶,一茶盘,一方瓶,竟也能制得如此精良,变化万方。其刀功艺境让人叹为观止,甚或惊撼。其所制砂器,壶、盘、瓶、盆,随器而制,古雅大方,形制朴茂;器上陶刻,线条挺秀,收放有道;所刻山水,清新恣意,峰峦错落,有扑面而来的山雨气息。
欣赏毛国强先生的紫砂陶器,是一场极为愉悦的精神盛宴。而这种吞吐纳合、接续古今的审美享受,得益于毛国强深厚的书法和绘画修养。
毛国强是丹青高手。论书法,真草篆隶,能信手拈来,古风今范,游刃有余。学者赵为民评毛国强书法时说:“毛国强虽是江南人,书法却没有一丝圆滑、媚俗和软弱,而是落落大方,苍劲有力,显示出深厚的碑学功底。”这样的评价很是中肯。毛国强的书法脉承陈天然、沙曼翁先生,近代书坛宗师萧娴女士亦为之激赏。观其行草,酣畅淋漓、泼墨写意;观其隶篆,遒劲洒脱,笔法大气,古意盎然。
论绘画,他博采众长,山水花鸟无不可赏可观。张道一说他“精妙雅洁”,赵为民说他“有黄宾虹和陆俨少之风”,皆得妙处。尤其是山水画,虚实相间,风起云动,大气磅礴。
纸上书画,毛国强的笔墨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匠人水准,而紫砂壶上的书画,从技法到艺境,砂器陶刻自然与宣纸笔墨大相径庭。毛国强师从任淦庭,学养偏生得厚,能够有所突破,跳出藩篱。他的心胸手上都有滋养,能够化笔锋为刀锋,在奏刀治画时追求笔意。眼光有如湖山最盛处,一举突破仅以铁刀剜泥的技术匠作。
光靠技术难免匠气,供养些学问出手才飘得起雅气:工匠的工艺品闯不进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脱俗的艺术创作才成得了春在堂里的长物。毛国强与林散之、程十髪等书画大师携手制器,在与文人画士合作的几十件手制之器中,画与器浑然一体,器即是画,画即是器,两者相融,在造作之外偏生出一片雅致之气。
砂器陶刻,最不易的是既要有文胆,又要有艺心。见识高迈之人,往往独具慧眼,能看清学问与艺途两者实乃互为表里,也正因为如此,毛先生和他的紫砂才能引得文人骚客雅聚于此。 壶之道,初为合用,上为艺术,终为人生。古人说紫砂器“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这方评语用在毛先生身上也恰如其分。毛国强生性灵动,颇有老顽童之风,但与其合作的文人雅士都觉得他身上透着“禅味”。当年,父亲为他取其笔名为“一粟”,似乎冥冥间早已预见了他超脱的艺术品位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