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韦、杭杰实力联袂《石瓢》
毛建韦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毛建韦作品
省名人袁国强、高工袁小强之徒
首届景舟杯制壶大赛金奖获得者
原矿青段泥手制
温儒典雅、端稳大方
1981年生于丁蜀镇前墅村古龙窑边,从小耳濡目染紫砂陶。师从表叔袁国强、袁小强学做紫砂壶,初始时因天性好动,根本无法安心端坐泥凳。师长将其送入部队锻炼,在严明军纪的管束下,毛建韦性格日渐沉稳、成熟;重返泥台后开始真切地爱上了紫砂艺术。
跟着袁国强、袁小强兄弟,毛建韦做过各种各样类型的紫砂器,紫砂花瓶、香炉、花盆、碗都是全手工成型。在这样的环境和严苛的训练下,他的全手工制壶技艺锻炼得炉火纯青,成为一名真正的实力派制壶高手。
恩师曾告诉毛建韦,“必先有人格,方有壶格”。毛建韦一直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并把这思想融入到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方式中去。可能也因如此,他的紫砂壶能化圆为方,方中寓圆,彰显出一种大气、豁达、洒脱和美的意境。
杭杰
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研究员
宜兴书画院篆刻副院长
制壶师从“壶界四小龙”之江建翔
陶刻师从国大师毛国强、名家任松佩
制刻全能中青年实力陶艺家
杭杰最早师从任松佩研习陶刻,长年跟随潜心学艺,颇得任老真传;后被实力派大师、“壶界四小龙”之一的江建翔所赏识,纳入门下学习制壶。在紫砂传统制作技艺有所成的基础上,杭杰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为师深入研习陶刻,成为紫砂艺苑双栖人才。
因其在紫砂制作、陶刻、传承方面的杰出表现,2018年杭杰被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特聘为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是仅次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全国第二大文史馆,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相当于古代的“翰林院”,是国家艺术界的最高殿堂。其馆员均从社会各方面的国大师中挑选,选拔极其严格;一般文史馆员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杭杰以41岁的年龄被破格录取,艺术造诣与修为可见一般。
杭杰爱好广泛、艺术素养丰盈,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他为人低调,受恩师教导“做壶先做人”,强调“知行合一”,十分看重品行修养。今年杭杰将在上海文史研究馆总部举办个人紫砂作品展,前景无可限量。
由这样两位超级实力派老师联袂合作的两款《石瓢》,不仅体现出精湛的壶艺,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文化气韵。所谓“字依壶转、壶随字贵”,融紫砂制作、书画、陶刻技艺于一体,堪称“文人壶”的典范。
石瓢
原矿紫泥
320cc
挺拔凛然
透出石瓢的骨力
于抑扬顿挫中
演绎传统经典
三角之形融及壶体
秉承古法比例
融古铸今
几何之美得以诠释
线条行云流水
起承转合
时张时弛
动静中酣畅淋漓
铭文:看花临水心无事
刻绘:繁花一枝
铭文取自唐刘禹锡《和裴相公傍水闲行》:
为爱逍遥第一篇,时时闲步赏风烟。
看花临水心无事,功业成来二十年。
逍遥自在、气定神闲之意扑面而来,令人心向往之。
铭文:弄石千般,有字可传
刻绘:顽石一块
铭文取自“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的典故,佛法远大,其中真意无可妄揣。然石之趣、字之真,格调高远悠长。
陶刻书法遒劲有力,双刀刻痕深入肌理,起承转合干脆利落而不拖沓,流畅而贯通,与石瓢之“劲”相得益彰。刻绘石块轮廓与树枝皆采用开碑重笔,或削或切,间以顿刀斑斑,将石块之嶙峋、树干之苍劲展露无遗;花叶则以浅细线轻描慢写,轻刮叶底,尽显婀娜姿态。
纵观两壶
恰如其分的简洁
有横琴待鹤的怡然自得
有倚杖看云的闲情逸致
文人卷气
壶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