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八位紫砂名家,资深壶友都未必知道
在紫砂圈,提起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陈曼生等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在紫砂壶大发展阶段的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好手,这八位民国时期的紫砂名家,资深壶友都未必知道哦!
1.程寿珍(1857—1939)
程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其号「冰心道人」,为清时名家邵友廷之养子,承其家学,基础形制朴实,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不务妍媚。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
其中晚年仅制三式:「掇球、仿古、汉扁」,而其中掇球更是成为一代名作,为后世紫砂人摹作之经典样式。他的掇球也曾在「万国会」与「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头等奖与优奖。
2.陈光明(1859—1930)
陈光明,字匡庐,名润宝,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名工,籍贯金陵,自幼侨居蜀山,善作玩具和果品,如核桃、菱角、栗、柿、橘子、灵芝等,细巧玲珑,色形逼真。中年以后随女儿前往上海,工艺极为精湛,与景舟先生同于上海仿古,顾景舟先生在后来回忆中曾言:
“陈光明,字匡庐,小名润宝。中年以后,依其女侨遇上海。技艺较同辈精致,被同代艺人誉为二陈,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传器朴雅古茂,格调较高,其中所作之大石瓢更是给了景舟先生许多启发。
3.俞国良(1874—1939)
俞国良亦是民国是极为有名的高手,其为无锡锡山人,曾受聘至苏州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澂家制壶,制艺极为高超。其最为著名的是传炉壶,选泥优质,烧成火候绝佳,肌理滋润,几可称是传炉中之最佳者。晚年定居蜀山,病逝于此,留下茗壶60把,款印多为「国良」、「锡山俞氏」。
4.李宝珍(1888—1941)
李宝珍为俞国良之徒,制壶技艺十分精良,艺与德同。其施艺精到,甘愿受贫也不肯制作粗货,仅以廉价所得谋生,所传器皆为佳品。其传器有“葵仿古”、“紫砂大磨壶”、“竹鼠壶”、“传炉壶”、“鱼化龙壶”、“圆条壶”、“犀登壶”等。最为著名的便是其「竹鼠壶」。1941年2月23日,在日寇占领下的蜀山,李宝珍在贫病交加中而去,据说,其子女遵守其父遗嘱,此后无一人再从事紫砂业。
5.蒋燕亭(1890—1943)
原名宏高、鸿鹄,曾用名志臣,后改名燕廷、燕亭,早年师承家学,随父学艺,又从友学习雕塑,善仿制临摹各式形状。其为当代名师蒋蓉伯父,蒋蓉曾随之学习仿制古代紫砂技艺。其最为著名的便是其仿作古壶,仿大彬、友泉、鸣远等传统经典之作,作品古色古香,无论仿制或创新作品,均以其他名家名号名款面目出现,真假难辨。
6.汪宝根(1902—1954)
汪宝根,号旭斋,亦是当时制壶好手,1935年宜兴陶业紫砂公会筹措展品之际,他曾费时数十天,制成「大东坡壶」与「三友壶」,参加芝加哥博览。1954年筹建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之际,他已重病在身,于当年十月病故。
7.范大生(1875—1942)
范大生,字绳武,蜀山人,其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大生款其实是一个共用款,范大生其父范生大,儿子承甫、锦甫皆从父学艺,范家三代人在紫砂壶上均用一个大生款印,沿用数十年。
8.冯桂林(1907—1945)
冯桂林,宜兴蜀山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师从程寿珍、范大生等名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制技精湛。他的壶艺特征既有整体的完美气势,细部刻画也绝不含糊,故每成一件,常属精品。传世作品有“福寿蟠桃壶”、“龙头玉环壶”、“笠壶”等。他不仅精于壶艺,还有观音等佛像、三脚蛤蟆等雕塑作品传世。但英才早逝,年仅39岁。
在你心中,民国时期的紫砂好手你认为还有谁呢?欢迎评论区一起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为紫砂的传承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