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壶典故——曼生喜极而制
在传统文化中,合欢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中国人犹爱吉祥喜庆,但逢喜事必鸣乐击鼓、热闹欢聚。紫砂经典器型《合欢壶》,正是陈曼生在为官上任伊始,完成运茶重任后设宴欢庆之时所创的壶型,曼生喜极而制——合欢壶。
曼生有感于乐队中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以合镲为型、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既留住了当时当日的欢乐场景与热烈豪情,又寓吉祥与幸福之意。
相传在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初春三月,陈曼生奉调令至溧阳任知县,恰逢开春,新茶上市,而当地最出名的便是“白芽”了,“白芽”又是当时朝廷钦点的贡茶,且需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送入京。这对刚刚上任的陈曼生来说不可不为一桩大事了。曼生不敢怠慢,亲自参与征集、挑选、包装,得益于自己平时也是好茶之人,对这些事物倒也得心应手!随后命人日夜兼程,送往京城。终不枉苦心,如期而至。
不久朝廷嘉奖传来,陈曼生兴奋之余,召集幕客朋友,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曼生已是微醉,一世兴起,随即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十二个大字。席间宾客得见曼生墨宝无不欣喜,皆争相取之。
这时陈曼生的好友郭通来了主意,提议道:“时逢大喜,鸿寿善作紫砂壶,何不就此造壶以载此喜?”时至嘉庆年间紫砂壶已然大兴,前有茶文化的发展,后有时大彬,陈鸣远等大师,使得紫砂至此时已是主流饮茶器具之一,甚至皇室也常要求制作。曼生闻此言,喜不自禁,但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也是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每把紫砂壶背后都有着紫砂匠人们的一段美好的故事,每当我们在品茶赏壶之余,回味着这一件件妙事,也着实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