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砂、抽砂、铺砂这三种紫砂工艺,你更爱哪种?
调砂是指在炼制泥料时,在天然矿料中按比例、目数加入另外一种熟的或半熟的天然矿料,并使二者充分且均匀结合。如调入的颗粒与原本的基泥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本色调砂;调入的颗粒与原本的基泥不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异色凋砂。
本色调砂由于泥中的砂质增加,会使烧制后的壶质地更坚;异色调砂由于主调入泥料的砂质颗粒与泥料的色泽性质不同,烧成后会产生表面梨皮状颗粒效果或是桔皮的凹点状效果。
调砂得当,壶可夺目而养眼。作为装饰手法,调砂可改变泥料的质感和肌理感。经调砂后的壶含砂量较高,尤其异色调砂会产生梨皮那样的颗粒效果,但手感上依然温润。
除了装饰作用,调砂还是一种工艺的需要。紫砂泥的泥料收缩率高低不齐,而砂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不收缩的。为了减少收缩率,便于成型,提高烧制成品率,于是在紫砂泥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粗砂或细砂是有必要的。调砂可以增加泥的可塑性,如果泥料太细会粘手,太粗不仅成型难,还会损伤制壶工具。
但凡制壶高手,首先是炼泥和调砂的高手。历代制壶大师除精于选泥外,还善于调砂,各有独家秘方,以增强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铺砂
铺砂是指在壶身胚体已经成型,尚有一定湿度的时候,把研磨好的生的或熟的砂粒。用铺或者撒、嵌的方式,施于壶身表面,再修一遍明针。与调砂完全融进泥料不同,铺砂仅作用于壶表的一层、一片、一点。
相较于调砂,铺砂的作用就简单直接多了,主要为装饰点缀。一般紫泥(深紫色)上铺段泥点儿(黄色),烧成后的紫砂壶表面如繁星点点,如飞雪漫天,浪漫迷人。铺砂对增强坯体强度、改变收缩率或减少变形等等,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用于铺砂的紫砂料,质性一般要高于或等于坯体用泥的质性。若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拖尾”及烧成后因收缩率较大而与胎质不相融,出不来效果。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浆料中分离出某一部分规格的颗粒。例如在40目的粉料中抽离出60一80目的颗粒,使剩余的颖粒与细料烧成后形成一种粗与细明显的对比效果,产生新的质感。
调砂、铺砂和抽砂主要是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紫砂器具有更丰富多样的自然性外观色泽和胎质效果二鉴别铺砂和调砂的方法很简单,器物内外颗粒效果一致即为调砂,内外颗粒效果不一致即为铺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