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壶者到壶的代名词——说不尽的孟臣壶
惠孟臣(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英国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陈亮《梨形(孟臣)》】
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工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陈亮《扁灯(孟臣)》】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陈亮《水平(孟臣)》】
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史学家连横(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祖父)有语云:“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似乎孟臣壶已成为了紫砂茗壶的代名词。确实,落孟臣款的紫砂茗壶数量众多,且多为朱泥制器。根据台湾紫砂学者黄健亮先生的粗略统计,在1040件工夫茶壶中,署“孟臣”款者至少占了23.46%。孟臣似乎从一个制作者的名字,变成了一种落款方式。在留存于世的孟臣壶中,有制工粗糙木印章款的潮汕小壶,也有鲜见的工艺精绝的刻字大品,其时间跨度,也从明末清初一直延续至今。
【陈亮《思亭(孟臣)》】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民国李景康、张虹在《阳羡砂壶图考》一书中给出了解答:“孟臣因负盛名,故赝鼎独夥,凡藏家与市肆无不有孟臣壶,非精于鉴赏者莫辨。”这类现象类似于清中期的曼生壶。自曼生壶创烧之日起,便有大量托款制器现世,但这类器物往往与真品相去甚远。
【陈亮《水平(孟臣)》】
惠孟臣所处年代乃是明末清初时期,壶艺名家林立。惠孟臣定有过人之技艺,方才与其“盛名”相符。明末刘源长所著《茶史》载:“迨今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诸名手,大为时人宝惜,皆以麤(同“粗”)砂细做,殊无土气,随手造作,颇极精工。”可见惠孟臣是与徐友泉、陈用卿齐名的一代名工,可想而知其制壶之功力水平。而《阳羡砂壶图考》中“孟臣制品,浑朴精巧,无不具备”的记载亦可印证孟臣之不俗功力。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是惠孟臣的真迹呢?
应该具备工艺朴雅、款识工整、具晋唐楷书风格,并以钢刀精描深刻等特征。除此之外,泥料与形制亦是具有较高时代辨识度的特点。据目前所见,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旧藏的“崇雅堂孟臣壶”和西泠紫砂拍卖专场的“竹石居孟臣壶”为目前学界所公认的孟臣真迹。
其中,“竹石居孟臣壶”选红褐色拼砂泥料制成,细看伴有点点黄色砂质颗粒,此种泥料砂质均匀,浑然一体,仅见于明末制器之上。而扎实的明末龙窑烧制氛围,又使整器暗蕴宝光,满溢古拙之气。其壶身之束颈、三弯流、圈把,无一不彰显了明韵古味。再观壶底刻字“竹石居茗助,孟臣”七字,恰应《阳羡名陶录》的记载:“(惠孟臣)笔法绝类褚河南”,乃追碑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