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紫砂壶怎么鉴别大小红泥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
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轻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轻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泛博消费者来说,只能从成品上来鉴别。
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楚,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
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天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
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由物理方法进行处理:
1, 掺砂。 生砂:所谓掺生砂,就是泥料先进行干燥收缩处理。即先晒干,再将晒干的泥块磨成(或粉碎)所需要的颗粒,再将这样处理过的颗粒混到泥料中,制作生坯。这样,就能降低一些烧制时的收缩率,以免烧裂。由于生坯颗粒干湿程度不同,所以烧制时收缩程度也会不同,其结果就是壶身表面会呈现凸凹不平的颗粒感。这种掺生砂的方法成本较低,烧成品的颗粒感也不太明显。
熟砂:就是将泥料先进行烧制收缩处理(但未必需要烧结),其余工序与掺生砂相同。熟砂能最大程度降低烧制时的收缩率,颗粒效果明显。 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生砂,颗粒凸显;掺熟砂,颗粒圆滑)。
掺砂工艺,是为了弥补泥料的不足。颗粒和收缩率是一对矛盾,颗粒小,烧成品颗粒感弱,但是收缩率高,烧成温度低,容易变形。
2, 通粉:将矿料直接研磨成一定大小(取决于过筛的目数)的颗粒,就能同时满足收缩和颗粒效果的要求。这种直接研磨矿料得到的颗粒就叫做通粉。
但不管是用通粉还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从成品区分大红泥还是小红泥,不仅要看颜色,更要看颗粒。由于制泥方法也良多,颜色可以通过冲浆调整,但是颗粒,却有如秃头上的虱子,无法掩盖。通粉,颗粒天然分布,会很平均;掺砂,颗粒分布不平均;冲浆,颗粒呈平原上的细小丘陵状。